首页>检索页>当前

拓展民族地区网络育人空间的实践方略

发布时间:2025-05-09 作者:汤顶华 张孟瑶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摘要:在国家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的背景下,拓展民族地区网络育人空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实践。本文基于对民族地区网络育人空间当下发展状况的认知,从政策导向、学校指向、教师方向三个维度探索数字时代拓展民族地区网络育人空间的新路径,为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关键词:民族地区;网络育人;空间拓展;实践方略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1]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再次强调要“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2]拓展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的要求既是对数字时代教育变革的积极回应,也是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指引。民族地区网络育人空间的拓展,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技术赋能中实现育人目标。

但是,受地理区位特殊性、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和目前网络育人空间共性问题的综合影响,民族地区网络育人空间建设急需突破以下三个方面的瓶颈:第一,民族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区域不均衡特征,不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触达与均衡配置。第二,一些境外势力试图在我国网络上传播错误思潮,而部分网民的媒介素养短板问题与网络伦理失范现象相互交织,导致主流价值传播面临破圈困境。第三,民族地区教育部门、地方政府、文化机构与互联网企业之间需进一步建立资源共享与创新联动机制,还需补充民族地区的网络技术复合型工作者和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的专业团队,促进网络育人工作供需适配。要摆脱这些困境不仅需要在技术层面突破创新,更需要在机制创新、教育引导、价值取向等维度进行系统性重构,这既是提升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命题。

民族地区网络育人空间拓展的政策导向

拓展民族地区网络育人空间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其政策框架需在总体推进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建设的要求与国家数字化战略的指导下建立,并深入实施。

政策设计要始终以思政育人的政治引领为核心价值取向。在教育资源配置层面,拓展网络育人空间就是要突破传统教育供给的时空约束,借助数字化平台实现优质资源的跨区域流动,不断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重点解决边疆及偏远地区思政教育资源分散、师资结构性失衡等方面的问题。在知识整合层面,政策设计需建立现代教育目标的对话机制;在课程开发等方面挖掘当地特色思政教育资源,构建具象化的、更契合地方特征的思政教育资源体系。这就要求决策者在推进数字技术应用的同时,强化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实现网络育人发展中政治引领与技术赋能的动态平衡。

政策实施需构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主导的意识形态共治体系。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应锚定思政育人战略导向,强化网络思政教育基础设施统筹职能,组织建设民族地区“网络思政教育专网”,设立专项资金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数字化课程”全覆盖。《纲要》强调“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强国建设的良好环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建设教育强国强大合力”,这就要求在政策执行层面建立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机制。一方面,要引导互联网科技企业着力研发,推动建设“云端”思政实践平台;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数字技能培训项目,并组织全国各地的优秀思政课教师与民族地区思政课教师通过5G全息技术开展跨区域集体备课。为提升实施效果,需要建立有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参与的决策咨询制度,配套科学的考核评估办法,通过动态跟踪评估系统对网络育人空间中的各项内容进行实时监测,确保各项资源符合要求,坚持育人目标不动摇。

政策创新要坚持智能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在具体实践中,要充分利用技术创新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例如在直播教学平台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弹幕关键词库,当学生的讨论涉及相关内容时自动推送内容解析,帮助学生系统学习、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知识;再如,开发智能语音教学工具,让实践环境中的思政知识更易理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年轻人的思想政治水平。政策制定需着力推进地方性知识体系的数字化重构,重点建设以铸魂育人为核心的专题课程体系,形成具有人文情怀的数字教育资源系统。在此过程中,既要防止过度依赖技术手段导致思政教育资源的政治性弱化,也要避免机械落实政策而阻碍工作创新。为此,建议设立意识形态安全评估机制,在技术应用前增设政治导向审查流程,通过技术与价值的双向校准,确保数字化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的精准传导。

拓展民族地区网络育人空间本质上是教育现代化改革在具体实践中的一种探索,其政策导向需在技术逻辑与价值引领逻辑的张力中找到合理平衡点。未来政策设计需强化系统思维,既要加强网络设施等硬件建设,也要创新运用多种政策手段,实现思政教育的公平托底、阵地构建与技术赋能“三位一体”。

民族地区网络育人空间拓展的学校指向

在拓展民族地区网络育人空间的进程中,学校的核心任务在于构建多维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通过系统性整合技术要素与人文资源,实现教育空间从物理场域向数字化育人生态转型。

学校特色数字资源建设需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做好国家课程与区域思政教育特质的深度耦合,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运用数字技术构建分层推进的资源开发模式。具体可分为三个层面:基础层面,重点建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资源库,系统融入“五个认同”教育等内容,开发“总书记金句微课”等基础模块;特色层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发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电子教材、传统工艺虚拟体验课程等模块化资源包,并在其中嵌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典型案例;创新层面,创建师生协作的数字创作平台,指导学生运用人工智能内容生成、元宇宙场景搭建等技术创作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媒体作品,培育新时代网络空间主流价值传播先锋。同时,聚焦价值导向与育人效能建立三级审核机制,联合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审核组,对资源内容进行意识形态把关、政治导向审核和教育适用性评估,确保开发的教育资源价值导向正确。

教学场景创新需构建阶梯式思政教育网络体系。学校需统筹实体课堂与数字平台,形成多层次育人结构。在基础教学环节,可开发智能教学系统整合民族地区特色德育资源库,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红色教育沉浸场景,使学生在交互体验中获得真实感知,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协同教学层面,依托跨校际协作平台组建多元学习共同体,设计服务区域发展的数字化实践项目。在实践教学维度,建立融合教学模式,可以组织学生运用移动设备在博物馆开展文化记忆数字采集,在传统街区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进行社会发展议题可视化研究等,培养学生运用数字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生态系统建构应着力完善协同治理机制。在学校内部管理方面,需建立专门的工作机制以优化资源配置和质量管理,重点解决思政资源数字化与技术应用衔接的难题。例如,设立专职岗位负责数字资源开发和技术伦理把关。在外部协作方面,应推动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在设施建设、课程研发、阵地共建等领域形成合力。质量评估要深入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建立包含价值认同、文化自信、实践能力等指标在内的多维评估体系,运用数据分析技术跟踪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轨迹,构成动态优化的育人闭环。

学校在网络育人过程中承担着创新数字化时代育人模式的先锋使命。其核心任务是探索信息技术与育人规律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未来,学校需在坚持教育现代化方向的基础上,建设开放共享的智慧育人平台,使在线教育空间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数字化实践场域。

民族地区网络育人空间拓展的教师方向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3]在拓展民族地区网络育人空间过程中,教师是教学实践的核心力量,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提升专业能力实现角色升级,在技术使用与课程思政的互动中构建新型思政教育模式。

教师专业素养需实现思政引领力的范式转换。教师需要突破单纯使用技术工具的思维定式,全面提升专业素养。具体而言:在技术应用方面,要掌握在线教学基本方法,根据民族地区网络条件差异,灵活制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思政教育方案,并积极开发适应低宽带环境的微课程。在知识整合方面,需增强本土文化解读能力,通过实地调研来收集整理各类特色思政资源,形成数字化思政教学素材库。在价值引导方面,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确保技术应用始终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

教学过程需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施水平。教师应在统一的课程要求基础上,探索将具体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结合的方法,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在认知准备阶段,开展学生思想政治认知基础调研,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其认知盲区,系统挖掘教学内容中对应的思政元素;在内容转化层面,设计贴近现实生活的思政教学方案,如在数学课程中解析“脱贫攻坚实践中的几何原理应用”,在地理教学中植入“生态屏障建设的国土安全意义”探讨;在互动实施环节,创建轻松互动的线上交流空间,利用数字故事创作等方式引导学生阐释中华文化共有基因,设立云端文化墙展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

教学周期需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动态调适机制。建议从教师能力建设入手,构建覆盖教学全过程的思政教育适应性框架。首先,开发思政教育教学指导体系,为教师提供网络思政教育的标准化操作指引;其次,建设跨学科数字思政资源库,实现教学素材的分类建档与动态更新;最后,在师资培育层面,建立教师政治引导胜任力成长档案,持续跟踪记录教师教学能力演进轨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充分兼顾思政教育的普遍要求和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在日常教学周期可以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实现思政教育资源和政策要点的“即扫即学”;在民族传统节庆期间组织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文化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这种调适机制要求教师在技术标准与人文情境之间寻求交汇点。

教师在网络育人空间建构中扮演着价值坐标系校准者的关键角色,他们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还要提升运用技术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未来,需在数字技术应用中培育教师的批判性反思能力,使教师群体成为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N].人民日报,2024-09-11.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EB/OL].(2025-01-19)[2025-04-12].http://www.gov.cn./zhengce/202501/content_6999914.htm.

[3]习近平. 论教育[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

❋ 本文系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网络空间教育在学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号:23VSZ0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汤顶华系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张孟瑶系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单笑斐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